5月20日下午三点,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汪寿阳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复杂数据处理方法及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为主题的讲座,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游达明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并致欢迎词,商学院党委书记胡振华教授及众多老师和同学聆听了此次讲座,管理楼108座无虚席。
汪寿阳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决策、管理与信息系统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他出版了学术专著25部,其中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10部,在欧美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和SSCI收录220余篇,SCI和SSCI引用近1500篇次。他先后获得了“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次、三等奖3次,4次获得Green Group Award和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Chairmanship Award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汪寿阳教授不仅在学术上建树很高,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非常杰出,他的四个博士学生的文章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汪寿阳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在管理学、经济学中应用很广泛,基础性很强方法——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该方法是由美国NASA的黄锷博士提出的一种信号分析方法.它依据数据自身的时间尺度特征来进行信号分解,无须预先设定任何基函数。这一点与建立在先验性的谐波基函数和小波基函数上的傅里叶分解与小波分解方法具有本质性的差别,EMD 方法在理论上可以应用于任何类型的信号的分解, 因而在处理非平稳及非线性数据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汪寿阳举自己学生如何完成“WTI oil price”论文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别人的方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这是在我们以后在运用复杂数据处理方法的时候需要思考的问题。
汪寿阳教授随后为了我们再举了另外一位学生的例子,该学生花七年的时间做一个问题——如何将点过程构建成区间过程,如何将点过程模型扩展演变成区间过程模型,这是一个彻彻底底地创新,该生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Model for Interval-Valued Time Series Data”的研究成果获得西方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可。汪教授以此例告诉我们,研究生做世界一流工作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如何寻得一个好的问题,一是解决问题中做出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为说明研究设计的重要性,汪教授又举了自己一名学生关于“Project Plan:Four-ring port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论题的设计过程和思想,以及对论题的进行延生的一些后续动态,汪教授希望在座的学生和老师能能通过这个例子加强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设计的系统性。
最后,在互动环节中,汪教授语重心长地提出对当代研究生的几点希冀,希望同学们不要本末倒置,要学会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拥有更高的理想、更高的追求,努力让自己成为社会上炙手可热的高端人才。此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在座的老师和学生们获益良多。